宁波信远工业集团
新闻中心
企业要闻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企业要闻
  • 浙江在线报道 创新驱动产业篇-宁波信远

    发布时间:2014-09-17 点击数:4197

      浙江在线-宁波在线(记者 陈默)“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50秒,40秒,30秒,20秒,10,9,8,7,6,5,4,3,2,1,点火。”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16秒03分秒07毫秒,运载“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火箭在万众瞩目中顺利发射升空。那一刻,宁波信远工业器材集团厂区里一片沸腾,“我们公司研制的密封圈参加国家探月火箭发射任务了”。员工们奔走相告,度过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夜晚……
    宁波信远工业集团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民营科研及投资型企业,也是宁波市首批高成长企业。专注于膨胀石墨材料、炭纤维、工业密封件、发动机密封件、热传导技术、热能存储技术、热能波谱传播等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用石墨密封件唯一指定供应企业和航天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密封件独家物资供应商。


    凭借先进的密封技术与航天航空结缘
      信远在国内密封行业早已久负盛名。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信远董事长袁奕琳的父亲袁可人就已经“进军”石墨行业,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81年,袁可人担任浙江慈溪密封材料厂厂长期间,致力于膨胀石墨等密封材料的进一步研究、生产和推广应用,为国内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等单位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受父亲的影响,1994年初,袁奕琳带着2000元起步资金租下了宁波江北湾头的砖瓦厂,以“信远”为名,以膨胀石墨为“起点”,开始白手起家。
    “企业要发展,必须找准自己与众不同的发展定位。”父亲依然把慈溪的那家国营企业看成自己培养起来的宝,不但没有让他的客户给予支持,反而不许信远与之竞争。袁奕琳深谙此理,他只能把信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放在国际市场。为了取得国外市场,袁奕琳大胆地只身奔走于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大使馆,在商务处咨询合适的客商,在图书馆寻找和发掘用户信息。最后,德国大使馆帮助联络了几家客户,一次、两次、三次……终于,信远拿到了第一份试订单。看着80吨的试订单,袁奕琳又喜又愁。获得来之不易的机会固然是好事,但是面对每吨需要4万原材料费的订货,只有2000元资金的信远如何筹集这320万金额?袁奕琳争分夺秒,又开始奔波于业内寻求帮助。惊喜的是,曾经和父亲合作过的供应商雪中送炭,一句话是“原来你是袁可人的儿子,我们放心”------深深刻入了他的心底,信用、创新和感恩,从此一直融合在信远的经营之道中。一番周折后,信远终于以过硬的产品质量挖到了“第一桶金”,向欧洲市场递交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信以致远,卓见未来” 成为了信远的信仰。深受父亲影响的袁奕琳明白企业家的人格价值远高于一切;守信,决定着企业的第一个品格。近二十年来,从第一份订单到每一份订单,信远始终秉承着“诚信第一,质量第一,科技强企”的宗旨,其影响力逐渐从欧洲市场辐射到全球,以跨国合资、强强联合带动国内行业振兴。低硫宽幅石墨卷材生产线、航天用柔性石墨复合密封件、中国首个检测中心、精密高速硬质牙科车针、渗透汽化陶瓷膜、类石墨稀材料、复合储热材料、高导传热界面材料、波谱散热板……通过一次次填补国内空白,袁奕琳把“信以致远,卓见未来,提倡改善,创造一流”的理念落实于市场实践。
    信远真正与航天航空结缘始于2008年。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介绍下,国家航天部找到了信远公司袁奕琳,希望袁奕琳能对石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研发出适用于航天飞行器的密封材料。当年,专家组经过多次对信远的生产规模、生产环境、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和产品性能等的全方位严格审查,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决定委托其研制火箭发动机用膨胀石墨密封圈和复合石墨密封圈。当时,信远已经在国际石墨尖端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研发生产的膨胀石墨材料及其相关密封制品,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出口量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70%。
    “膨胀石墨经过不同的配方和分子组合能发挥出更多的特性,如具有强大的抗腐蚀性、非常良好的冷热稳定性及抗蠕变性,它能泡在硫酸、硝酸里,能承受2300度的高温和零下200度的低温,是一种天生的密封材料。”袁奕琳说。
    在接到任务后,信远公司立刻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研发制作密封配件。经过不断实验,半年后,袁奕琳就将新研发的密封件、更重要的是把测试用专门装置和详实的评价数据拿到了国家航天部。2009年5月,产品通过了国家航天部的鉴定。经过第一次的技术认可,国家航天部又提出设计一种要求更为严格的密封件,在经过层层严格的测试,袁奕琳拿出的新产品再次成功通过鉴定。这也意味着,我国今后制造航空航天飞行器所需的密封件,可以不只依赖形式试验,而是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可以事先模拟工作状态,并开始建立一套设计计算依据及论证方法,这些理论上的扎实严谨的研究成就为今后新型航天动力的研发铺垫了计算方法。
    近年来,信远的膨胀石墨密封圈圆满完成了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北斗”系列导航卫星、“风云”气象卫星以及“欧洲星”等国际卫星任务。
    为了不断增强研发力量,2010年11月,信远公司还与国内行业顶级研究机构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合作组建了中科院信远炭材料研发中心,致力于膨胀石墨材料新应用领域的研究以及特种炭材料的开发,加快科技成果商业化速度。


    突破技术壁垒为企业带来新商机
      “高技术产品和工艺确实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磨砺,但同时也是机遇和修行,一旦突破,企业和员工都会得到升华和收益。”在如今民营企业倍感压力的背景下,袁奕琳反而认为这是机会,觉得很振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口腔医学领域的精密硬质车针长期依赖进口,世界上能够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仅有七家,国内属于空白,只有个别企业生产低端车针产品,根本无法与国外企业同台竞争。信远的技术团队从2000年开始,在十多年里做了大量的技术调研和咨询,持之以恒坚守着高端硬质车针的研发工作。面对高度保密的国际齿科车针的技术门槛,信远的研发团队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包括砂轮、自动精密CNC磨床、焊接工艺等方面的自主创新研究开发。
    以前国内普遍使用的是的普通碳钢经过加工热处理,直径达2.7mm,转速为每分钟2万转。而现在取代进口,信远制造的硬质合金牙钻采用硬质合金和弹簧钢焊接,直径只有0.4-1.6mm,转速能达到每分钟20万-35万转,在质量和成本上完全挑战国际同行,成为国内唯一能够生产精密高速硬质牙科车针的工厂。并且信远公司凭借自己的研发力量生产出来的设备成本只需要进口的十分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公司的产品仓库长期处于“零库存”状态。
    两年前,信远关注民怨PM2.5和节能严肃起来,区科技局楼局长一起聊天时的鼓励,让信远公司决意向膜材料发展。
    十二年前,清华大学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张有机分子膜——渗透汽化膜。它能将水与其他溶剂分开,能节省60%的能耗。由于在密封技术方面的优势,信远应邀参与了膜器的设计。袁奕琳认为这么好的技术应该在市场上广泛应用、信远一直关注着这项新技术的发展。然而有机膜,耐有机溶剂性差,且不抗冲刷,耐温性差、通量小等等局限。调研到这些技术弊端后,信远积极全世界范围调研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引进先进的无机膜技术,合作开发新的品种。2012年,信远集团已经投资成立了膜工业股份公司,袁奕琳预计公司产业化可以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超过50亿的社会效益。
    比如,导致PM2.5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VOC排放总量中,5%是由于汽车尾气,而17%竟然是来自印刷行业!因为印刷过程中油墨中的溶剂会蒸发出来,而目前无论是大型印刷厂也鲜有废气处理系统,直接排到空中污染空气。
    而利用信远的善分膜,可以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印刷产生的废气通过活性炭纤维收集,用蒸汽洗下来,用善分膜过滤,能够回收油墨溶剂,不但减灭污染,并且厂家可以回收利用溶剂、降低成本。在这个初认为毫不相干的行业中,居然还有如此大的潜力!并能为降低PM2.5做出很大贡献。中国环保科技总公司已经与他们签订了第一份合同——3套膜装置。
    在化学制药上、善分膜更是能作为一个新的合成技术工艺加以推广,不但可以实现低成本、无污染溶剂循环使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合成的得率。是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的明确方向:绿色制造工艺!很多颠覆性的制造工艺将可以实现。
    而在大规模的化工领域信远担心的是如何建立庞大的产能。
    袁奕琳对分子膜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做了梦幻般的展望,他说现代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酵母生成的酒精浓度只能达到5-8%。酵母达到这个浓度,像是喝醉了,罢工不再消化粮食生产新的酒精。因为没有发现更活跃的酵母----这个难度很大,因为酵母也是生物----所以只好停止,通过压滤把低浓度的溶液提取出来,然后通过蒸馏提取酒精。剩下的酒糟是大量的浪费,有很多的多糖没有彻底利用;另外蒸馏消耗大量的能源,还不能克服共沸现象。
    而信远已经开发了两张功能迥异的膜:一个能够在酒精浓度较低,3%左右,不断地使得酒精过滤出来,而水不流出;另一种,却是酒精浓度较高是,把水过滤出来而得到极高浓度的酒精。信远的目标就是利用这两个善分膜技术,不间断地把酿出的酒精过滤出来,把酒窖里的酒精浓度始终控制在一个低的水平,使酵母菌始终保持活跃,充分消耗发酵生物材料,然后用另一张膜在线及时生产高浓度酒精-----生物乙醇。开发出这样的连续装置,成了他的梦想!这样不但可以解决秸秆集中的问题,帮助农民有新的经济来源,更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低成本的生物燃料。
    而在自己的专长、膨胀石墨材料领域,信远更是开发热管理材料和技术,很快商业化的国内最高效能的辐射空调终端材料、善能板已经在申请国际发明专利了。和同济大学合作开发的燃料电池双极板也已经通过了上海市科技局的评审。
    新型的热传导和存储复合材料、热/冷转化技术等一系列新奇的技术和产品,都在研发中。


    厚积薄发让企业稳步发展
      成立至今,信远凭借广泛的国际交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并结合自己的管理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和超越。信远的很多项目都经过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研发时间。
    袁奕琳饶有兴趣地给我们介绍了一种革命性的空调技术,他说传统的空调能源和目标空间温差温差必须要在15度以上才最有效率,而传统热交换器热效率一般维持在45%左右。新的空调技术能源和目标空间温差有3度就能正常工作,且热效率在90%以上,节约大量能源。今年他们将以新空调技术为应用做出样板房。目前,袁奕琳正在寻求战略合作,快速商业化这种新技术。
    “民营企业因为投资较小,所以最初需要资本积累、人才积累、研发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能产生成果。”袁奕琳很有感慨,他很希望政府对创新型企业能在政策上有所扶持。
    在信远,大家都知道,袁奕琳是一个最不重视物资享受的人,在最简单的办公室里工作,穿着朴素的工作服,吃着普通员工一样的工作餐,甚至还经常和员工一样挤着公交汽车上下班。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们要把最好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价值的地方”,正是一直保持艰苦创业的优良本色,信远每年都能把数百万的资金投入到项目研发上,不断对实验设备升级换代,目前,信远公司拥有国内行业中最顶级的科研实验室,连国家行业标准的很多数据都是从这个实验室里来提供。
    “有些人总嫌我们成长得太缓慢,但我觉得只有把基础打好,企业才能稳步发展。”袁奕琳曾对一个国外的朋友提起自己的企业一年产值增长了30%,那位朋友非但没有恭喜他,反而问他增长这么快管理上会不会有困难。袁奕琳听后一直在反思,也更坚定了厚积薄发的发展信念。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正是因为信远在过去近二十年持续的科研付出,才使得今天的信远累累硕果。目前公司正研发攻关的项目已经涉及航天航空密封材料、密封技术、功能膜材料、节能环保化工合成装置、波谱空调关键材料和系统、热管理材料及系统、精密加工装备技术等多个领域。
    像信远这样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并能跨越多个领域,且能在各个领域保持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在国内并不多见,在信远公司的网站上,有一篇袁奕琳创作的散文《上野樱花的随想》,在文中他写道:“时间如梭啊!生命也犹如樱花一样短暂,我们是否也能灿烂一回?尽管有人讥讽‘给点阳光就灿烂’,如果能够灿烂一次,如果不带丝毫玷污,哪怕这瞬间的灿烂比流星还短暂,或只有微弱星光,我决然敬仰这样的美丽!”也许就是这样的性格,让他醉心于在不断的技术创新,而又有谁能使得这份美丽展现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