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以致远 卓见未来 —宁波信远从“国内领先”到“国际领先”的跨越发展之路
“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50秒,40秒,30秒,20秒,10,9,8,7,6,5,4,3,2,1,点火。”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16秒03分秒07毫秒,运载“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火箭在万众瞩目中顺利发射升空。“发射成功喽”,在那一刻,宁波信远工业集团的厂区里一片沸腾,“我们公司研制的密封圈参加国家探月火箭发射任务了”。员工们奔走相告,度过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夜晚…… 宁波信远工业集团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为何能够成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用石墨密封件唯一指定供应企业?带着种种疑问,近日本刊记者走进了这家在公众视野中默默无闻的企业,探究企业默默无闻背后的跨越发展之路。 原来宁波信远公司在国内密封行业早已久负盛名,企业成立于1994年,产业专注于膨胀石墨材料、炭纤维、工业密封件、发动机密封件、热传导技术、热能存储技术、热能波谱传播等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技术创新与投资管理型现代企业,目前拥有参(控)股并实际经营5家中外合资企业,是宁波江北区第一家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的高科技企业,并连续多年蝉联江北区30强企业,是国内行业知名的龙头企业之一。 十年磨一“件” 打造密封领域的行业领袖 2011年11月中旬,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向信远集团发来贺信,感谢他们对中国航天航空事业作出的贡献,并带来了最新消息——“2012年贵公司的产品将参加以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为代表的探月二期火箭发射任务。” 宁波信远工业集团成立于1994年,真正与航天航空结缘始于2009年, 当年相关专家组经过多次对该公司的生产规模、生产环境、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和产品性能等的全方位严格审查,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决定委托其研制火箭发动机用膨胀石墨密封圈和复合石墨密封圈。目前这些产品已通过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的评审,即将投入批量生产。 密封件在整个航空航天飞行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质量是航天产品的生命,航天密封件决不能有一丝缺陷。公司上下“一心一意做产品,精良品质助航天”为己任,抽调核心技术骨干,全力以赴进行技术攻关。当年5月,公司研发的膨胀石墨密封圈顺利通过了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的评审鉴定。此前,国内膨胀石墨密封圈主要依赖进口,信远公司自主研制的产品一举打破了国外垄断,并且达到卫星发射标准。近年来,信远的膨胀石墨密封圈圆满完成了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北斗”系列导航卫星、“风云”气象卫星以及“欧洲星”等国际卫星任务。 为了不断增强研发力量,2010年11月信远公司还与国内行业顶级研究机构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合作组建了中科院信远炭材料研发中心,致力于膨胀石墨材料新应用领域的研究以及特种炭材料的开发,加快科技成果商业化速度。 凭借在石墨密封件领域的技术优势,信远公司在航天航空产业领域分享到越来越大的“蛋糕”。目前,公司已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达成一致,成为供应航天用柔性石墨密封件的唯一企业。 十年磨一“件”,我们看到了信远作为见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众多民族企业一份子的自豪和骄傲,而支撑这种自豪和骄傲的源动力恰恰是那群务实而又执着的中国航天圆梦人。 十年磨一“针”,讲述超越国际垄断技术的故事 2011年5月、8月和11月,公司总裁袁奕琳分别应邀参加了全国口腔材料和器械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齿科设备与器械分技术委员会上半年度和下半年度行业标准审定会议,并牵头组织《牙科旋转器械标称直径和标号》、《牙科旋转器械用心轴》等行业标准的制订审订工作,这表明信远已经在国内齿科器械行业处于领导地位,技术水平得到行业企业和专家的认可和推崇。而在这些事件的背后,信远齿科十年探索耕耘的感人故事却鲜有人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口腔医学领域的精密硬质车针长期依赖进口,世界上能够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仅有七家,国内属于空白,只有个别企业生产低端车针产品,根本无法与国外企业同台竞争。为什么这个高利润的产业一直被国外企业长期垄断,我们国内企业则不能同台竞技?袁奕琳为首的技术团队了解到这个状况之后,在2000年前后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信远公司蹒跚起步开始涉足高端硬质车针的研发工作,其间的过程自然是曲折坎坷的。 十年磨一“针”。面对高度保密的国际齿科车针的技术门槛,信远的研发团队白手起家,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经过十多年科研,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包括自动精密CNC磨床、焊接工艺和材料、全自动焊机等方面的自主创新研究开发,成功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口腔牙科车针及精密硬质合金旋转刀具的全套工艺和设备,终于成为国内唯一能够生产精密高速硬质牙科车针的工厂,并被推选为国家口腔旋转刀具标准分委会委员单位。目前公司产品已经进入美国、日本、意大利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产品质量足以和国际知名品牌相媲美。 “不仅制造产品,我们还制造生产和检测设备,这就是我们竞争力的强大之处,无法复制”,袁奕琳这样介绍公司生产的硬质合金车针。在国际上同样的一套生产设备进口需要数百万,而信远公司凭借自己的研发力量生产出来的生产设备成本只需要进口的十分之一,生产出来的牙科车针在质量和成本上完全超越了国际同行,因而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导致公司的产品仓库长期处于“零库存”状态。 凭借在自动化生产工艺、CNC加工设备开发、研制上持续创新和研发,目前信远的口腔牙科车针制造工艺和自动化设备已经发展到第五代并已经正在开发精密硬质合金旋转刀具,为未来还将有强大竞争能力进入电子行业、工业精密雕刻工具和饰品雕刻工具等应用市场创造了条件,并还将成为相关国家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和产品评价中心。 在谈到未来设想时,袁奕琳信心百倍地说:“目前我们的最大问题是要快速提高产能,全面进军国际市场,明年春天我们将去美国设立制造工厂,到他们家门口去竞争,让老外看看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实力,我们不是去国外收购资源和品牌,我们也给奥巴马政府解决一下就业问题。” 十年修同“船”,依靠人才和创新实现技术领先 微不起眼的膨胀石墨密封件能够为航天发射保驾护航,火柴棒大小的牙科车针能够领先国际垄断企业……“细微之处见真章”,类似这样的产品和技术,在信远公司不胜枚举,通过深入访问了解,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一个年销售额仅仅2个亿的民营企业是如何能够做到这一步的? “通过凝聚人才和技术创新,信远十年间实现一次次自我超越”。在公司行政中心,总裁助理王明光这样总结。在公司的人力资源档案里,我们看到,80%以上的中高层管理干部、技术骨干都有超过10年的工龄,50%以上的一线工人都有5年以上的工龄,超过40%的员工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根据介绍,我们了解到公司这些核心的管理和技术团队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就加盟信远公司,在公司返聘的资深老工程师的带领和培养下,通过十年的成长努力,目前都已经成为各个职能部门和团队的领军人物,对公司有深厚的情感积累,并给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持续的生机和动力。在信远,从上到下,洋溢着浓厚的学习和钻研的氛围,以袁奕琳为首的管理层分别在攻读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的EMBA和MBA,一批技术骨干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和中科院煤化所攻读研究生和进修访问,甚至一线工人,公司每年都有培训提升的安排。截止目前,公司已涌现出宁波市“首席工人”和江北区“劳动模范”多人。 “作为一家集团型技术创新和投资管理企业,我们不光重视内部人才的开发培养,而且还在不断地引进具有国际管理和技术水平的高端人才”,王明光这样说。在宁波市政府举行的2010年“茶花奖”颁奖典礼上,其中获得“茶花奖”的6名外国专家中就包括宁波信远下属合资公司引进的总经理道格拉斯·尼尔森(美国籍)。“2012年我们还将参加宁波市组织的引进海外工程师项目,计划引进日本籍的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制造管理专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制造工艺水平。”王明光补充说道。 “信用、创新、奉献、幸福”这八个字是信远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十年修的同船渡”,同舟共济,以厂为家,这是信远公司和员工关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家具有近20年发展历史的企业,公司始终把员工、股东和社会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坚持和谐共赢的原则,保证始终能够有大批优秀的人才凝聚在公司创新创业,共同为企业发展群策群力,实现一个个的超越,或许这就是信远能够走到今天,并为业界所瞩目的秘诀所在。 此外,作为一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信远公司多年来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早在2006年就已经设立了总额180万元的“帮困助学”冠名基金。近年来已经先后捐资慈善、助学款项达数百万元。 2009年,公司被全国总工会评定为“安康杯”优胜企业,2010年又分别被授予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工厂、宁波市首批和谐企业创建先进单位和浙江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荣誉称号。 回首二十年,再造新信远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在膨胀石墨和密封件制造领域,信远公司受到多家世界知名企业的重视和青睐。早在上个世界90年代,日本垫片十强企业——滨松垫片株式会社和信远公司出资成立了专门从事汽车摩托车密封垫片生产的合资企业——宁波信幸隆密封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已成长为国内小型发动机密封件的行业翘楚,并成功在重庆成立了制造工厂,成为雅马哈等国际知名企业的供应商样板工厂。 在2006年,全球最大的碳素制造企业——德国SGL集团以及德国百年密封件制造厂商——IDT企业分别和信远公司成立了两家合资企业:宁波西格里信远石墨有限公司、宁波易天地信远密封技术有限公司。至此,信远旗下已经有四家中外合资企业,这在宁波本地的民营企业里算得上屈指可数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正是因为信远在过去近二十年持续的科研付出,才使得今天的信远累累硕果。目前公司正研发攻关的项目已经涉及航天航空密封材料、节能环保产品、金属垫片材料生产线、波谱空调系统、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等多个领域。 在员工团队接受新的训练后,特别是管理高层接受现代工商管理知识后,如何推动管理转型,从研发型企业走向现代化经营,走上快速发展之路,成了又一个正在攻克的命题。“我们在管理上采用细胞分裂法,不断建立独立企业,给员工们创造更大发挥空间,同时集团企业之间相互提携。通过近二十来年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信远已经到了一个要跨越的时候了”,展望未来十年企业的发展规划,公司总裁袁奕琳踌躇满志,“立足传统产业的同时,我们未来几年将进军新材料及节能减排等行业领域,打造一到两家上市公司,再造一个新信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信以致远,卓见未来。秉承科技创新和和谐发展的理念,我们坚信宁波信远在未来的征途上将越走远远,越做越强,将着力把一个民族品牌打造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 转载自《宁波人才》第21期 |

